在新闻一线,我永远年轻
这是202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高海拔山区受寒潮侵袭时,作为第一个深入冰原一线采访的媒体人,我与同行在朋友圈的对话。年过半百,与新闻并肩同行已有27个年头,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但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我不仅努力做好一线记者,还以身作则带领报社全媒体矩阵的团队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要求,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
从拿起笔杆子做记者那一天开始,我从未有半点自得。多年采访经验告诉我,只有以一颗平常心深入基层,做实实在在的“泥腿记者”,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获得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实践中悟出的三条“土原则”,成为我在基层采访的“秘诀”。![]()
2019年7月15日,作者在柳州北部山区脱贫攻坚采访途中。覃波摄
2001年7月,我到融水苗寨采访“闹鱼节”和县直机关干部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地处僻壤的良双苗寨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客人的住宿需求。就在村干部为安排住房焦头烂额时,我主动将村民留给我的房间转给文工团的女同志住,自己背着摄影包来到村部的木楼上“望星空”。看到睡满人的村部房间的木门敞开着,我忽然有了主意:拆下门板,放在地上,就地铺成一张床,枕上摄影包,酣然入睡。第二天清早,我被县领导的笑声吵醒:“能睡门板的记者,哪样苦吃不了?我们喜欢。”这是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的“门板原则”:多谅解乡亲们的难处,多为百姓分忧。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给基层群众添麻烦,以“泥腿记者”的心境深入百姓生活,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任南国早报柳州新闻中心负责人期间,我曾与同事达成一种默契——不是非常紧急的采访,上午11时后到下午上班前不要到贫困乡镇和乡亲家里采访,更不能接受用餐邀请。我们将此奉为记者下乡必守的“十一时原则”。这一原则出自我到桂北的山区县采访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三江、融水等少数民族自治县财政吃紧的时候。多次一起下乡采访的县委宣传部领导很尴尬地告诉记者:最好不要在靠近中午的时候去采访,要不乡里干部“请吃饭没钱,不请又过意不去”。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在新闻中心会议上形成了“十一时原则”:不给采访对象增加负担,并以一种“走亲戚”的亲切感去接触群众,走进他们的生活,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这一原则,让我在每一个采访、食宿过的少数民族村寨都有了亲密的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新闻记者深入群众最为有效的“三同原则”,这是我采写深度报道的必胜之招。2000年9月,我去融水大苗山摩天岭一带进行非法捕捉南迁候鸟的暗访。为了解事实真相,我在摩天岭下的土地坳与当地群众一起上山砍柴、下地扯菜,同睡一间屋、同吃一锅饭,一蹲就是一个星期,与当地群众成为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深入捕鸟现场进行观察、采访、拍摄。报道在发出的当天,就引起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组织执法队伍进山打击捕鸟行为,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后来,那些在山上捕鸟的群众也跟我成为好朋友。在我的引导下,彻底摒弃了捕鸟的陋习,当年的“打鸟坳”,如今已经为“护鸟坳”。这三条“土原则”,催生了不少源自农村基层的新闻精品。其中,《看林老人叶国金》《“谁说种粮不赚钱?”》《这样的“医院”农民最欢迎》等新闻先后荣获广西新闻奖,在乡村辗转采访近一周写成的消息《由“催农民交税”到“帮农民赚钱”——融安乡镇干部转变角色受欢迎》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闻人的殷殷期待。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新闻人只有坚持深入一线,不断增强“四力”,才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多年来,我踏遍驻地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每次发生重大灾情和突发事件,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发回第一手的现场报道。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的采访历程,就是对我这名传统媒体老记者的一次考验。2017年8月12日清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我得到消息后于当日上午10点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赶到大苗山深处的灾区现场。发出灾区干部群众抢险自救的图文后,乡里电力、通信、交通全部中断,我因此与外界“失联”长达数十个小时。大雨滂沱中,我在抢险一线用一部手机进行图片和视频拍摄,将一幕幕珍贵画面记录下来。8月13日清晨,杆洞的山洪再次暴发时,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我听到村里有人用苗语高喊“洪水来了!”,立刻起床直奔现场采访。2017年8月14日,作者在灾区采访后穿越40处塌方点往山外突围发稿。龙涛摄
两天时间,暴发两次特大山洪,杆洞乡成为“孤岛”,受灾群众面临粮食短缺、8名伤员需要送出山外紧急救治的困难。为把灾区这些情况尽快向外界传递,及时争取救援,我两次从杆洞这处“孤岛”往外突围,最后冒险越过40处塌方,蹚过湍急的山间洪流和泥泞,终于见到前来接应的救援人员,成功将重大灾情传给外界,为紧急救援争取时间。
不到现场不写稿、不经核实不动笔,不拷贝材料、不钻邮箱翻微信向通讯员要素材,这是我坚持深入基层奔赴一线的“铁律”。
2021年5月8日,作者在元宝山保护区采访。 陈伟摄
2021年7月,全国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9月底,柳州市农业部门的通讯员发来一条稿件,鹿寨县的成功做法引来区内外多方关注并前来取经学习。我迅速捕捉到这一值得深挖的好题材,赶赴现场采访,详细了解村里“厕所革命”的做法。最终经过4次修改,《推“厕所革命” 补人居短板》这则消息在广西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并获2021年度广西新闻奖。
常怀“本领恐慌”,勇毅转型突围
“9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80后是网络移民,70后是网络难民”。曾几何时,这句网络调侃,让我这名60后传统媒体文字记者,对年轻同行的技术红利与创新优势心怀敬畏,随着网络传播新技术和新平台的不断更新迭代,我的“本领恐慌”与日俱增。绝不能落后于时代。我暗下决心,拿起手机,向身边的年轻媒体人“学艺”,在网络上学习拍摄技能和编辑技巧。从2015年开始,我用手机苦练移动传播的技能。一部手机、一台相机、一个平板笔记本,成为我采访路上奔波的标配。为了获得更多的独特视角,我还自学并熟练掌握了无人机航拍和水下拍摄。一年多时间,我这个在不少人看来已经“廉颇老矣”的媒体人,历练成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出得了镜头、剪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做得了H5的全媒型记者,凭借一部手机和在实战中练就的“指尖功夫”成功转型。不少年轻记者也在感叹:“照哥玩新媒体,比我们还要溜还要嗨。”从2019年至今,我7次应中国记协等方面邀请,与全国同行交流转型实战的经历和心得。为了更好呈现新闻场景,我用手机拍摄视频时,一直坚持“非必需不竖拍”;为了真实表达,我在编辑视频时一直坚持用朴实的画面语言和能打动自己的瞬间细节表达主题;为了即时传播,我每次都是现场制作并及时发送,不做“隔夜饭”。在采访一线,自己拍摄、出镜、剪辑,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人、一部手机的“摄制组”。我不仅在基层采访中做到“有文有图有视频”的全媒体现场采访和传输,还义务为山里的群众用手机拍摄制作了大量宣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短视频,为大山里的茅坪、九都、高培、锦洞、乌都、归秀、培秀、老巴、布央等苗寨侗乡拍摄了大量宣传乡村旅游和原始农耕的视频。2021年,我被柳州市旅发委特聘为助力乡村旅游的摄影师。![]()
2022年12月2日,作者在桂北山区拍摄高山风力发电场。 陈伟摄
2021年12月,组织安排我到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主持工作。在安排好工作后,我依然带领团队“泡”在新闻一线。初心不改,只有走在新闻一线才能让我自信和从容,才能发掘最鲜活的素材、最真诚的故事、最美好的情感。从高山侗寨的春耕到大苗山的秋收,从冰雪封冻的电力抢修一线到企业的车间,我的采访足迹踏遍了柳州的山山水水和各大企业的生产一线。在新闻一线,我依然年轻,并坚信,新闻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青春历练”。(作者系南国今报副总编辑,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